壹、 目的: 日本
本鄉之農業發展現況,受到先天地理環境的條件下,許多區域多屬於山區地形,無法大規模的進行耕作,固然在海拔較高的農業區域目前發展出高海拔農產的特色,但是生產成本偏高,難與國際競爭,因此農產精緻化和提高農產品品質、提升農村多元產業文化及生活,仍是一項重要的課題。
近年來為因應經貿國際化及自由化趨勢的世界潮流,農業方面的政策不再只是著重生產面的提升,更要提高農業的價值並兼顧消費者安全、資源循環利用及生態永續,形塑全民共享的新農業,本會在業務發展上著實需選聘任人員間的支持和相互協助,透過辦理國外考察活動,增進選任人員國際視野,凝聚共識,期待辦理之觀摩行程的學習中,能對本會之各項業務發展能有所助益。
貳、行程:
第一天 台灣→大阪府
第二天 大阪府→滋賀縣→石川縣
第三天 石川縣→富山縣→長野縣
第四天 長野縣→岐阜縣→愛知縣名古屋市
第五天 愛知縣名古屋市→大阪府→台灣
本次考察行程以日本北陸(石川、富山)及長野、岐阜、滋賀等幾個據點為主。日本政府自1992年開始推展環境保全型農業政策,持續性的農業發展,是希望農業的生產能夠產生具有物質循環的機能,在對於土壤等相關事宜方面,能夠採取經由減少化學肥料、農藥等的使用量,並且隨時關注與生產相關事宜彼此間的調和,以期能達到減輕環境的負擔,希望能夠採取經由環境保全型農業直接支付制度等政策措施,實現提升農業人員的生產技術,讓消費者充分瞭解環境保全型農業的重要性,建構有機農產品產銷體制等政策目的。
觀察日本近畿滋賀縣及北陸地區石川、富山、長野縣一帶農業發展的整體性特徵如下:
(一) 特色
1.北陸地區包含新潟縣、富山縣、石川縣、福井縣的區域,是日本大麥(六條麥)的高產量重要生產地區,乃全國64%的大麥之主要產區,特別是全國第一位的福井縣和第二位的富山縣產區,因此此區域的大麥是重要的原料產地。
2.滋賀縣的農業是以水稻種植的中心,稻田佔據了該縣大部分的耕地面積,曾經在2011年稻穀排名第二,縣內所生產的稻米被稱為「江洲米」或「近江米」,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,滋賀縣所產的稻米其主要的消費者就是附近的京都和大阪區域;另外,滋賀縣也是日本茶的發源地,江戶時代即開始種植茶葉,目前以古賀市種植面積和產量最大。
3.石川縣耕地面積有42,400公頃,耕地面積率約10%,前兩年之農業生產額有475億日元,其中白米佔了約一半的比例,其次是蔬菜和畜產,而近年來石川縣注重農產的品牌化,發展出「加賀蔬菜」、「能登蔬菜」等地方品牌,石川縣農業綜合研究中心也開發了「紅色浪漫」的新品種高級葡萄,都是地方農產品牌化、特色化的展現。
4.富山縣耕地面積約58,700公頃,耕地面積率有13.8%,2016年富山縣的農業就業人口2.1萬人,富山縣的農業特徵之一是稻米的專業化生產,農業生產額以稻米比例最大,耕地面積中水田比例,是日本第一,除稻米外,富山縣主要農作物還有入善巨無霸西瓜、礪波市的鬱金香球根等。
5.長野縣農戶數約10萬4千7百戶,農業就業人口則位居日本第三,雖然多山的地形和較少的降水,長野縣的耕地面積、水田面積比率遠低於日本平均值,但長野縣的山葵、西芹、萵苣、康乃馨等農產品收穫量是日本第一,葡萄、蘋果、大白菜等農產產量也相當多。早期從1960年代開始以種植稻米和養蠶為主,目前高原蔬菜和果樹栽培也發展成很重要的部分。
6.愛知縣農業以東三河為中心,自1954年以來,花卉產量在全國排名第一,菊花、薔薇、蘭花等種植在境內蓬勃發展;農產方面高麗菜、青紫蘇種植面積居全國前幾名,而無花果、甜瓜、葡萄、抹茶的產量也相當多,都來自於愛知縣平原地區有許多適宜農業的肥沃土地,蔬菜的自給率相當高。
(二) 弱勢
1.日本農業勞動力有日漸缺乏的趨勢,近年因為人口減少、年輕人口外流至都會區的影響,農業就業人口減少與老化的現象逐漸明顯,尤其春夏農忙的時候需要大量人手,人力的問題令當地農民頭痛,日本總人口自2010年、勞動人口自2013年開始減少,農家平均年齡達67歲,新規就農者僅佔4.9%,因此農業勞動力成為地方上的弱勢。
2.農業自給率下降的趨勢,由 1965 年之 73% 下降至2010 年 39%,以產值為基礎之糧食自給率則由 86% 降為 70%,顯示出日本國內生產力衰退以及飲食消費需求改變的現象。以北陸農政局生産部生産振興課所提及的數據和未來政策來說,就食用黃豆來看,日本國產黃豆的比例只有24%,考慮未來全球人口增長和氣候變化有必要提高大豆的自給率,為因應全球化與農產進口趨勢,農產自給率與供需議題也是需要面對的課題。
3.日本農業面臨三大困境:生產規模相對較小、兼業化的經營、農業從業人口老齡化,導致日本農業達到一個低水平的均衡,除了北海道地區,其他地區農民基本上不超過1公頃,農業規模無法與國際相比,故仍須仰賴一部分的農業保護政策。
參、觀摩考察心得
臺灣的農業經營同樣有著消費習慣改變、農場經營規模較小、農業經營者高齡化以及糧食自給率偏低的諸多挑戰,一樣面臨著全球化與自由化的趨勢,專業化與精緻化有助於提高產品價值,日本這樣的經驗具有參考價值與學習之處。
日本對於維護農業長遠的發展,在生態、人文上都有所保護,為了未來的永續經營,合理化施肥、避免用藥、維護土壤生產力,期望在兼顧生產與生態之原則下能維持生態之平衡,環境不致惡化,提供消費者衛生安全、品質良好之農產品,使農民可獲得合理利潤,值得我們注意。
報告日期:107年05月17日
報 告 人:謝光明